日光之家 幫助更生人與社會接軌

【記者吳苡瑄、鄭穎丞、劉彥廷/桃園市報導】
「日光之家的門永遠為他們(更生人)打開,想要都可以隨時回來,只要不繼續犯罪就好。」陳健榮牧師所建立的日光之家,透過陪伴、品德教育與職業訓練,幫助對於未來感到迷茫的更生人夥伴們,協助他們學習一技之長、完成學歷,讓他們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成為更生夥伴們的「家」,帶領他們迎向嶄新的未來。
一次義氣相挺 賠上十幾年戒毒的漫漫長路
日光之家的創辦人陳健榮牧師,在高一時因為愛玩、找刺激,第一次接觸毒品安非他命。服完兵役後,開始經營八大產業KTV、酒店與賭博電玩店。陳建榮表示,「那個時候價值觀開始扭曲,就想著要走捷徑,人家賺一年的錢,我想要一個月就賺到,於是就開始走偏門。」後來自己的好兄弟海洛因成癮,就想著要挺兄弟,跟他一起吸、一起戒,結果好兄弟因為吸毒過量死亡,而他也因此開始了長達一、二十年的戒毒長路。
↑日光之家的創辦人陳健榮牧師 攝影/鄭穎丞
「這就是想要走捷徑、想要一夕成功的人,因為毒品跌落了深淵。」陳健榮表示,當時海洛因成癮很嚴重,一天要打兩萬塊錢的海洛因,為了供應這樣龐大的支出,只能不斷地去做更多違法的生意,甚至最後開始販毒,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當時的陳健榮背上了毒品、槍砲、組織犯罪等八條案子被通緝,因而跑路躲到中國大陸。後來因為實在想家,打電話給母親,母親希望他能回歸正道,不繼續犯罪,所以故意以「沒有警察在找你」騙他回台,最後在返回台灣的途中於中正機場被逮捕。
監獄服刑 接觸宗教 開始出現人生轉機
「這不是我要的人生啊,我怎麼把我的人生搞成這樣!」
在監獄服刑時,陳健榮發現了許多受刑人每天都在算日子,爭取假釋、早日出獄,但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出獄之後要做什麼?能做什麼?監獄的回籠率之所以高,是因為很多人出獄後還是在做一樣的事,只能做一樣的事。「你走一樣的路,你怎麼去得了新地方?」陳健榮說。
監獄裡每個禮拜都會請牧師來一次,為受刑人做輔導與禱告,陳健榮抱持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理開始嘗試接觸基督教,也開始有了一些想法上的改變。
出獄後,陳健榮沒有聯絡任何一位過去的兄弟,而是去了幫助更生人的中途之家,並且在那裡遇見了現在的妻子。妻子當時在中途之家中擔任志工,因此而相識並相戀。在結婚之後,陳健榮認為自己應該負起責任,決定去找尋工作,但卻因為更生人的身分而不斷被拒絕。當時他特別灰心,「我要做個好人都那麼難嗎?我連去應徵清潔工都被拒絕。天無絕人之路,是騙人的吧!」陳健榮說。
後來在妻子的鼓勵下,決定去就讀神學院,並且開始接觸監獄的輔導工作。他發現了監獄中的受刑人即使有所改正,卻在出獄後沒有一個安歇的地方,家裡也拒絕他回家,就會又去找以前的朋友,陷入惡性循環。陳健榮表示,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替代更生人的家,可以讓他們有緩衝,能慢一點回到家庭、回到社會,就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下一站,於是決定成立日光之家。
日光書房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美食店
日光之家提供更生人完成學業與職業訓練,幫助他們與社會接軌。日光之家向教育局申請高中自學,聘請老師來日光之家教學,幫助更生少年完成高中學歷。除了學業之外,日光之家也會聘請老師,讓更生夥伴們在此學習餐飲烘焙、園藝、植栽、木工或手作等技能,並且考取證照,熟悉一技之長。
↑更生夥伴們製作的園藝作品 攝影/鄭穎丞
↑更生夥伴們製作的香氛蠟燭 攝影/鄭穎丞
↑更生夥伴們製作的木工作品 攝影/鄭穎丞
日光書房是日光之家旗下主要業務,是對外開放營業的,由牧師夫婦與更生人夥伴們一同經營。原本的創立初衷是希望能夠用書作媒介,促進交流,增加書房更生人夥伴們的書卷氣。書房裡的書都能夠借回家閱讀,人們捨不得丟卻又不知道能放哪的書本,也可以拿來放在日光書房,讓這裡成為書本的交換中心。這裡準備簡單的咖啡與點心,讓來到日光書房的人們邊看書邊享用。後來漸漸地有客人提出希望能提供餐點的需求,剛好日光之家中有更生人曾為廚師,便開始研發套餐,日光書房這才演變成現在的模樣。日光書房現在已有各式各樣特殊的創意餐點,像是椒麻雞披薩、印度咖哩燉雞肉等等,意外成為了桃園楊梅頗具名氣的美食店家。
除了正餐製作以外,日光書房也希望更生人夥伴們能擁有多元的烹飪能力。不只會請餐飲老師,也會請專業的糕點師傅來教他們做點心。每年節日日光書房都會準備特殊的伴手禮做販賣,像是中秋節時販賣月餅禮盒、春節期間販賣新春禮盒。
↑日光書房廚房夥伴在中秋節推出禮盒。提供/日光書房↑由書房夥伴與少年們研發出的聖誕套餐。 提供/日光書房↑飛行少年學習製作香氛蠟燭的成品裝飾在書房。攝影/鄭穎丞↑書房夥伴們製作的木工作品。攝影/鄭穎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