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抗憂鬱防失智 齊聲呼籲正確飲食運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響應臺中市九月心理健康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攜手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基金會)和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舉辦「過暮不忘 抗齡照護講座」。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健康包括「心理」與「生理」,但心理健康卻常被忽略,疫情爆發之後,民眾生活受影響產生身心變化,自殺通報件數增加,建議遇有心理健康問題,可利用1925安心專線。

身心不可分 憂鬱與失智互為危險因子

關於先有憂鬱才失智?還是先失智才憂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謝明鴻醫師和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林邦彥醫師不約而同的表示,沒有定論,因為失智症和憂鬱症互為危險因子,都是大腦疾病。

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位失智症,根據統計,台灣罹患失智症的人口110年達三十多萬人,二十年後估計將增加為六十萬以上,節節上升的數字,顯示長照需求壓力愈來愈高。謝明鴻醫師表示,譫妄症、失智症和憂鬱症為三大常見的老人精神疾病,憂鬱會增加失智風險,失智亦常伴憂鬱症,50-75%憂鬱者有認知功能缺損;32%輕度認知障礙患有憂鬱症。

謝醫師提醒, 65歲以上首發憂鬱症要格外警覺,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常見老年憂鬱症後出現失智症,主因為老年憂鬱症時較少提及悲傷的感受,加上原有慢性病,易被家人誤以為是身體不適,形成假性失智,其實憂鬱症只要及早用藥治療就可改善憂鬱和避免持續惡化和失智。另外,需留意憂鬱症如執行功能差,將提高日後失智的可能性。

一旦失智便無可治癒藥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於失智症和正常人之間的狀態,每年有10%~15%發展為失智症,換句話說,有85%的認知功能可以回到正常人的狀態。

預防勝於治療 精準預防 過暮不忘

憂鬱症和失智症都是大腦生病了,沒有單一產生的原因,預防之道,謝醫師建議,養成均衡飲食、運動、充足睡眠和適當休閒的生活習慣著手。林邦彥醫師分享,根據資料,憂鬱症為失智症危險因子,同屬大腦疾病,但台灣憂鬱治療有四大不足:就醫不足,僅1/5就醫;治療不足,不願吃藥;常被視為失眠或身體疾而診斷不足;持續治療不足 ,要預防失智,可從憂鬱症切入。

林醫師分享,防憂鬱抗老化先給大腦需要的營養,就要提供大腦需要的營養,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地中海飲食」之外,還要減少生活中導致失智的危險因子:早年教育、聽力喪失、抽煙、憂鬱、少社交,腦傷、酒癮、空氣污染,如能有意識克服,即可減緩失智症的危險性。

“You are what you eat,吃什麼就成為什麼”,想要健康就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平時可從日常飲食或適量補充微量營養素,維生素B群有助減壓、減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及老年人腦萎縮的速率。又葉酸和B12尤其重要,若不足缺乏可能導認知功能缺損而發展成憂鬱症或失智症。B1、B2、B3、B6四種維生素的攝取也很重要,可以幫助遠離疲勞和壞情緒,補充綜合B群效果優於單一B。

魚油中的EPA和DHA可預防憂鬱?

EPA含量充足的魚油Omega3是天然抗發炎物質,能改變調節情緒傳導物質。根據研究,憂鬱症者呈現缺乏Omega3的現象,導致情緒改變,因此,臨床上發現給予憂鬱症者補充Omega3,可以改善憂鬱的情緒,但Omega3不能治療憂鬱症,需搭配抗憂鬱劑才有比較好的效果。

Omega3 可增加大腦防禦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