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1 4 月, 2025

異位性皮膚炎邁向精準治療時代-健保給付用藥選擇更多了

仲夏大暑對全台37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猶如酷刑,天氣悶熱汗流不止,導致皮膚慢性發炎、紅斑搔癢、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但越抓越癢、越癢越抓,可能破皮滲液,造成細菌感染,必須長期用藥。

異膚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大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十歲以上異膚患者約有三成八屬於中重度,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卻因病況外顯,如皮膚脫屑、出現紅疹,以致晚上睡不好,情緒焦慮,白天精神欠佳,無法好好聽課,也常受到周圍他人異樣眼光,身心壓力大。

過去二十年傳統治療藥物對中重度異膚患者效果有限,幸而新藥研發推陳出新,繼2019年12月第一個生物製劑杜避炎有條件納入健保後,今年4月也通過健保給付第一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銳虎,很快的6月健保又給付第二款口服小分子藥物喜繽果用以治療中重度患者,給異膚患者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的治療新選擇。

生物製劑精準鎖定發炎因子,小分子標靶藥有效緩解癢感

「十年前的異膚小朋友很可憐,可用的藥物有限,現在已有不少可改善九成病灶的新藥。新藥的用藥順從度也高,因為效果好。」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說。

他比較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療效指出,這兩種新藥的主要差別在於精準度,生物製劑是蛋白質製劑,分子量大,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體內才能發揮療效,精準鎖定造成皮膚發炎的介質,減少發炎的淋巴球反應;而新型小分子藥物可以口服吸收,作用在過度活化的發炎細胞,阻斷淋巴球的發炎路徑,一樣可以「打對病灶」。

其次,兩者產生療效的速度也有些許差別。詹智傑指出,生物製劑會把發炎路徑的連鎖反應「壓」下來,平均約2~4週可看到膚況變好;而每天服用一次的口服小分子藥大約吃一週就有大幅改善,尤其是患者最在意的癢感,口服小分子藥物在起效速度這方面略勝一籌。

在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使用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為了用藥安全需進行風險管理計畫,針對B型肝炎、C型肝炎和肺結核等慢性感染症進行監控管理,以減少因藥物作用而導致之感染控制不佳情形。

詹智傑強調,異膚病患多數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青少年,風險管理計畫提及的慢性感染症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共病比例低,對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罹病族群來說,口服小分子藥物是很安全可靠的用藥。

口服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製劑通過健保給付的最大意義在於,有更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以接受更具療效的先進治療,且醫師與病患的用藥選擇性更為多元。

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指出,醫師開藥的三大原則包括療效、安全性和病人喜好度,例如有小朋友怕打針,也有患者不喜歡每天吃藥、怕忘記,醫師會與病人和家屬溝通後,做出最適宜選擇。

她指出,生物製劑安全性高,但門診中仍有少數病患會出現眼睛紅腫發癢等結膜炎副作用,結膜炎輕者可以點眼藥水,若太嚴重就可改換口服小分子藥。她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曾自費打生物製劑,施打兩個月後眼睛紅腫,癢的難受,後來申請到健保給付,又試了一次,打了一個月,不料結膜炎仍然沒有轉好,只好換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