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 傷鳥的避風港

【記者徐玉淳、張智凱/台北市報導】台北市信義區和平東路的小巷中,嚶嚶的鳥叫聲此起彼落。走進屋內,台北鳥會野鳥救援中心的副組長李佳璣正在裡面幫助一隻珠頸斑鳩檢查以及清理眼睛。除此以外,中心內還有白頭翁、野鴿、黑冠麻鷺、麻雀等鳥類,這些都是被民眾或公家機關救援來的傷鳥,呂佳璣以及中心的人員平日會對牠們進行照顧,待傷鳥康復後再進行野放。
鳥會及救傷中心的背景
台北市野鳥學會成立於1973年,是由一群關心野生鳥類保育及其棲息地環境的社會人士組成,以維護野鳥族群繁衍以及自然環境保育為宗旨,平日會舉辦賞鳥、講座、志工培訓、鳥類博覽等活動。此外,野鳥學會也於1992年成立野鳥救傷中心,為野生的傷病鳥類提供醫療,並在野鳥康復後帶進行野放。
↑救傷中心副組長呂佳璣幫助中心內的珠頸斑鳩清潔及檢查眼睛 攝影_徐玉淳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位於台北市信義區,救傷中心有兩名專職人員,大部分時候靠志工來維持,目前約有40名志工。救傷中心副組長呂佳璣是兩位專職人員之一,大學畢業於資訊管理相關科系,最開始接觸到鳥會是因為以前工作的同事撿到一窩白頭翁的幼雛,擔心自己沒有能力照顧,於是透過網絡查詢找到鳥會,將幼鳥交給鳥會收容,進而認識到鳥會。之後呂佳璣進入鳥會當了數年的志工,後來鳥會救傷中心出現了行政職缺,呂佳璣就擔任了這份行政工作直到現在。
↑呂佳璣幫助傷鳥清潔眼睛 攝影_張智凱
照顧傷鳥以及野放訓練
救傷中心平日會接收公家機關或是民眾救援的傷鳥。在接到傷鳥後,會定期帶傷鳥到醫院進行治療和復健,照顧傷鳥直到恢復健康。以救傷中心內的黑冠麻鷺為例,身上有翅膀骨折的外傷,因此先送到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骨折的治療需要約一個月,期間中心的工作人員和志工會早晚餵牠吃藥,每一個星期左右帶牠去進行康復治療。工作人員會根據傷鳥的進食量、體態去判斷傷鳥的恢復狀況,待傷鳥的傷勢完全康復後,中心就會進行試飛,觀察牠起飛的力度、是否能到達預期地點,以及躲避人類抓捕的能力。呂佳璣表示,判斷傷鳥的是否恢復沒有一個標準值,非常依賴工作人員的經驗。如果各項能力都沒問題,就到當初發現傷鳥的地方進行野放。如果傷鳥在進行試飛後沒有達到野放的標準,就會被送到台北鳥會位於新北市芝山區的籠舍,進行進一步的野放訓練。
↑麻雀是救傷中心的常客。攝影_張智凱↑白頭翁是台灣常見的鳥類之一。攝影_張智凱↑野鴿對於人類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極高。攝影_張智凱↑黑冠麻鷺常見於校園、公園等地。攝影_張智凱↑黑眉擬啄木鳥常見於書目密集的地方。攝影_張智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