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行動不便 學員拍打手鼓鍛鍊健康身心

【記者陳彥合、蘇亮穎/台北市報導】即便下半身行動不便,炬輪手鼓班的學員們依然盡可能的在每週一的晚間七點抵達協會位於大安區的教室。透過節奏的律動,肢體的運用並搭配老師的指揮,合奏出一首又一首氣勢滂礡抑或是輕快的曲目,例如:卡布里島、潑水歌、高山青等。身障者在這輕鬆的氛圍下讓身心靈完全沉浸於愉悅與平靜中,不僅學會了如何演奏樂器,更讓生理、心理更加健康。
從零開始 一週一次的課給予學員溫暖感
炬輪手鼓班的成員們都是在社會上各自有工作的人,其中有三位身障者、三位非身障者。班長宋勝益大專畢業,患有小兒麻痺症,起初是加入炬輪技藝發展協會的可樂果劇團,是為身心障礙者設計技能訓練,開發新職種的組織,藉由演出舞台劇,給予身心障礙者宣洩情感的管道,帶領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但因為人數不足而解散,此後協會就少了許多表演的機會。某次宋勝益在推拿工作室認識了一位推拿老師同時也教授非洲鼓的李連春,於是邀請老師至協會帶領身障者們進行非洲鼓的打擊活動,在老師支援協會數次後,宋勝益基於想要繼續幫助協會增加表演機會的緣故,於2019年成立協會的專屬課程「炬輪手鼓班」,並聘請李連春擔任老師,只要是上半身手部靈活的人都可以參加,炬輪手鼓班的學員們全部都是從零開始學,在一次又一次的課程中,他們克服上課的行動不便,例如:下雨時的天雨路滑、年紀大了的記憶力衰退、拍鼓拍到手漲紅等,只為了來這個讓自己越來越健康、感到溫暖的班級上課。
↑手鼓班班長宋勝益及其他學員一同打擊手鼓。攝影/蘇亮穎
在手鼓班每堂課正式進入課程前,都會先訓練節奏的掌握,李連春老師會帶領大家練習拿手的曲子,例如:卡布里島,這是一首節奏快速,分成兩個部分的曲目,透過從慢速度調整到快速度,並重複數次讓學員們記清楚該怎麼打,讓學員們在相互的節奏打擊下碰撞出火花,李連春說:「打手鼓可以強化腦神經,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是個對身體很好的樂器。」而打手鼓除了對身體健康外,更對於學員們的心靈發展有著很大的正面影響,因為學了手鼓,讓學員們有了良性互動的契機,他們就像一家人般,時而鬥嘴、時而相互督促對方的部分是否漏打、是否過快,這種一起向上的情誼,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除此之外,更可以表演給社會大眾,這種奉獻社會的作為對於學員們來說是很正向的。
於不同場合陸續展演 願展現才華奉獻自己
炬輪手鼓班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表演過,包括愛心義賣、羽球錦標賽、壽宴、老人院等,李連春說:「透過手鼓這個樂器,學員們更願意在大眾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更願意奉獻自己所擁有的給予社會。」當學員們看到台下的觀眾觀看著手鼓表演,並露出開心的表情,就會特別感到振奮,尤其是在老人院表演的時候,當看著身體狀況不佳的長者因為聽到手鼓的滂薄演奏而跟著音樂露出笑容,對於學員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也是他們繼續表演的動力。
而提到在監獄表演,老師及學員們都相當有感,宋勝益用撒種子發芽的例子說道,我們每年都會去監獄表演,這有點類似感化他們的作用,就像是在撒種子,我們撒下多棵改過自新的種子,不需要每個都發芽,但或許能有那麼一顆,因為看了手鼓班的表演而決定向上提升自我。這可以啟發監獄的受刑人們做善事、回饋社會的想法,藉此讓受刑人產生:「身障的人都能夠克服困難,奉獻社會,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的想法,進而讓他們向善,這種展現才華又可以幫助到人的行為是炬輪手鼓班成員們熱愛展演的原因。
↑學員將手拍打於清晰的非洲鼓鼓面。攝影/蘇亮穎
手鼓班學員數不足 期盼未來因材施教
在學習手鼓的過程中,老師以及團員們都有各自的難題需要解決。李連春提到「雨天路面溼滑就無法上課,導致練習頻率無法提高。」若在雨天上課,需要輪椅的學員行動十分不便只能停課,原本一週一次的練習就會直接取消,練習時間大幅縮短,學習新曲子的時間就會延長。並且身障者會受限於本身的行動力,因為練習時間減少導致困難度增加,到最後他們就失去興趣以及動力就放棄學習手鼓。
↑手鼓班成員們透過老師上課傳授的口訣記憶樂譜。攝影/蘇亮穎↑手鼓班於愛心義賣現場公開展演。照片提供/炬輪手鼓班↑手鼓班的非身障者義工也加入手鼓班訓練。攝影/蘇亮穎↑手鼓班擔任議長盃全國輪椅羽球錦標賽的開幕表演者。照片提供/炬輪手鼓班↑李連春老師親自示範帶領學員練習。攝影/蘇亮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