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南遊戲島 碾米廠變身遊戲柑仔店

【記者劉宥淳、郭思嫺、陳品妤/台南市報導】種米的人叫稻農,種水果的人叫果農,那藝術創作者是否能稱作「藝農」?林建叡和羅婉慈一位從高雄北上,另一位則是從淡水南下,兩人自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後選擇駐留在台南大崎,夫妻倆作為藝術創作者,對於進駐地方提出了一種不同的身分想像。在發現大崎里青年流失和隔代教養的情況普遍後,結合所學將藝術資源帶入地方,把原先的碾米廠及老舊房屋改造成「村是遊戲小島」,挖掘當地農產並與藝術結合,販售「大崎藝術芒果」,將丟棄的紅磚再製成植栽,以店舖「藝農號」作為遊戲小島的中心,鼓勵遊客與在地居民一同透過遊玩的方式認識大崎之美。
十餘年的小島改造 將異鄉化為藝鄉
剛榮獲文化部第一屆社區營造獎「青年行動獎」的大崎村落創藝基地坐落於嘉南平原丘陵和烏山頭水庫間,在依山傍水的美景襯托下,大崎藝農村顯得格外引人注目。1930年,烏山頭水庫竣工時,笨潭、溪仔底、中崙等聚落的居民將家園遷移至官田區大崎里,他們將拆解後的「竹籠仔厝」以竹筏遷往嘉南平原的丘陵地帶,以種植農作物維生,發展成大崎農村。
↑林建叡與羅婉慈打造大崎藝農村,將藝術與農村結合成遊戲小島。圖片提供/關鍵評論網-未來大人物
11年前,林建叡和羅婉慈兩人在就讀南藝大建築研究所期間相識,當時為課業研究,投入大崎里的社造計畫,由教授曾旭正帶領建築所研究生進入官田區大崎里,啟動地方創生。在深入探討當地資源期間,他們與當地居民長期互動,得知該社區青年人力外流、人口老化等問題,決定在畢業後繼續駐村於大崎,並將所學所用回歸至這塊樂土—「大崎藝農村」就此誕生。
林建叡和羅婉慈察覺大崎里青年人口外流,導致孩童隔代教養的情形每下愈況,他們決議將所學的藝術媒介帶入大崎村,為了達成「把藝術帶進農村」的初衷,他們創立「大崎村落創藝基地」社造團隊,爭取公部門提出的各項青年回鄉計畫,帶領居民將當地的紅磚老屋改造成親子同樂區,並活用閒置空地和空間,作為手作工坊與課程學習教室,轉眼間,大崎里成了一座大地遊戲小島。
↑大崎藝農村遊戲小島的地圖介紹,可在藝農號商店內取得紙本地圖。圖片提供/大崎村落創藝基地
↑紅鐵牛彈珠檯積分遊戲,大人小孩共創美好回憶。攝影/郭思嫺↑遊客在綠蔓彈弓場體驗彈弓的射擊過程。攝影/郭思嫺↑樹子套圈圈是由大崎廢棄老屋紅瓦磚再製成套圈圈玩具。攝影/郭思嫺↑主理人林建叡與孩童們玩著飛越投石器。 圖片提供/大崎村落創藝基地↑跳島123讓親子在跳躍間增進感情。攝影/郭思嫺↑藏在廢棄廁所的詩句是大崎隨處可見的藝術創作。攝影/郭思嫺↑在村落間闖關時常可以碰到充滿大崎特色的壁畫彩繪。攝影/郭思嫺↑在村落間闖關時常可以碰到充滿大崎特色的壁畫彩繪。攝影/郭思嫺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