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NG抱抱姿勢 醫:小Baby未來可能長短腳、動作發展遲緩

(記者葉靜美/彰化報導)小baby的髖關節是否能正常發育,出生後的前四個月是很重要的時期。醫師表示,抱姿或包覆不正確,會造成小baby髖關節的發育不良,未來可能長短腳、動作發展遲緩;兩隻腳合併在一起抱著、背著,或是兩隻腳併攏的方式包覆著,這都是禁忌且不好的NG姿勢;家長也能在換尿布的時候,檢查雙腳是否對稱的張開、正常往內轉、往外轉等,了解小baby的髖關節發育情形是否正常。

王偉勛醫師表示,抱姿或包覆不正確,會造成小baby髖關節的發育不良,未來可能長短腳、動作發展遲緩。(記者葉靜美翻攝)

日本在1974年開始推行抱著或包覆小baby的時候,小baby的雙腳可以自然地張開,就像騎馬一樣,他們認為,這方式是對髖關節發育最好的。因為抱、包覆及照顧的方式的改變,讓日本的髖關節發生率呈現斷崖式的下降,減少到千分之一以下,成為照顧小baby的重要指標。

彰基醫學中心骨科部副主任暨彰基兒醫兒童骨科主任王偉勛醫師提醒家長,不管買多貴的背巾或是背帶,一定要記得讓小baby兩隻腳張開,髖關節才可以永遠正常的發展,可以包覆股骨頭並保護得很好,就能夠擁有一個正常又健康的髖關節。

王偉勛醫師表示,髖關節發育不良,指的是發育是否正常和自然長大,分為三個等級:第一是凹窩發育不太好、太淺而覆蓋不夠;第二是「半脫位」,髖關節往外掉出來一半;第三是「脫臼」,髖關節整個掉出去;這三種情形都屬於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大約為千分之1.5。

王偉勛醫師表示,居家理學檢查,就是在換尿布的時候,雙腳是否對稱的張開、正常往內轉、往外轉。(記者葉靜美攝)

影響髖關節發育的危險因子有:一、產前 – 懷孕第一胎,肚皮及子宮較緊、羊水過少、胎位不正在子宮內受壓迫,左側髖關節較易脫臼、臀位生產。二、性別 – 80%是女性。三、家族史 – 直系血親有此狀況,發生率增加10倍;哥哥姐姐有此狀況,發生率增加7倍。四、出生後是否斜頸、足部蹠骨內收或下肢變形(大腿、臀部紋路不對稱、長短腳、髖關節活動受限);另,出生後的照顧方式,包覆或背抱時將新生兒下肢併攏伸直。

王偉勛醫師說,除了危險因子以外,還要幫小baby做理學檢查,居家的理學檢查,原則上都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在換尿布的時候,雙腳是否對稱的張開、正常往內轉、往外轉。如果在醫院,醫師會檢查髖關節,將雙腳往後推、往上、往外推時,髖關節有沒有脫臼、能否復位回來;這些理學檢查都可協助找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

王偉勛指出,有75至80%的小baby,其實是沒有危險因子,也沒有身體檢查異常,此時就須依賴超音波;超音波檢查原則上是可以在小baby四個月大前,找出髖關節發育不良情形,在六個月大前做治療,就有90%以上恢復正常及自然的髖關節發展,這樣的發展可以避免產生髖關節脫臼、長大後的髖關節覆蓋不好、容易產生早發性髖關節的疼痛,以及髖關節炎的情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