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簡單做腹膜透析! 花蓮慈濟出書教你認識透析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 大家聽到「去洗腎」,腦海應該會出現這個畫面:前往洗腎相關診所,躺在躺椅後,護理師會來幫自己操作儀器,之後只要等血液透析完成即可。然新冠疫情下,不少洗腎腎友在家做腹膜透析,透過自主照護,避免群聚,更能保護殘餘腎功能;同時對政府可減少較多的健保資源,優點相當多。但很少人會選腹膜透析,透過《2021台灣腎病年報紀錄》,盛行透析患者僅8.0%使用腹膜透析,60歲以下盛行透析患者僅17.2%選擇腹膜透析。對此花蓮慈濟醫院的腎臟科、復健醫學部與營養科團隊出版《全彩圖解腹膜透析居家照顧全書》,幫助腎友了解腹膜透析,擁有更精采的人生。
慢性腎臟病並非突然發生 而是早有預兆
慢性腎臟病是腎臟退化的疾病,台灣有170到200萬的腎臟病友,慢性腎臟病的認知率卻不到1成,原因正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無症狀,難以察覺。醫師建議可觀察自己有沒有慢性腎病五字訣:泡水高貧倦,也就是觀察自己尿尿後泡泡多不多,以及身體是否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如有相關症狀建議就醫諮詢。
大家多數聽過腎臟病,卻少有人徹底熟知,為什麼會發生腎臟病,以及有哪些症狀或徵兆。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慢性腎臟病防治中心主任林于立醫師表示,洗腎10大高危險群包含: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痛風、濫用藥物、透析或腎臟病家族史、65 歲以上老年人、抽菸、肥胖、環境暴露。透析腎友中將近有一半患有糖尿病,「長期高血糖如同全身器官及血管浸泡在糖水裡,進而傷害腎臟血管」,導致慢性腎病變。有糖尿病的患者,建議定期測量血糖,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0到30 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而長期血壓偏高,灌注腎臟的血流壓力增加,會傷害腎臟血管,導致血管硬化,加速腎功能的惡化,所以一般人平時建議血壓控制在140/90mmHg 以下。
林于立醫師提醒,長期濫用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來路不明未經醫師許可的中草藥,都可能傷害腎臟,建議不要隨意囤積藥物或聽信偏方,如因疾病因素必須用藥,請遵照醫師指示服用。
痛風患者因過多的尿酸也會沉積在腎臟,造成痛風腎病變,所以需少食用高普林的食物,配合降尿酸藥物的使用,並定期追蹤尿酸濃度。至於抽菸會造成交感神經的刺激,引起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血流不足;長期吸菸也會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影響腎臟功能。
「慢性腎臟病通常是無症狀的。」林于立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通常沒有明顯不適症狀,直到腎臟病末期即將進入透析階段才會出現尿毒症狀。但慢性腎臟病可能在早期就有徵象,也就是「泡、水、高、貧、倦」其他也可能會出現血尿、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呼吸喘等症狀,民眾若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慢性腎臟病徵兆,建議做簡單的自我檢測。(圖/原水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