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竟和「腸道微菌」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週末傳來令人遺憾的消息,也讓許多學員問我為何一個不菸不酒不吃油炸飲食自述節制又健康的年輕人,仍會被疾病找上?其實近年來,在 50 歲以下的人群中發生大腸直腸癌(CRC),即早發性 CRC(early-onset CRC ,EOCRC)的盛行率越來越高,跟乳癌一樣有年輕化的趨勢,估計到 2030 年,EOCRC 的發病率將增加 140% 以上。EOCRC與晚發性即50歲後的大腸直腸癌(LOCRC)不管是流行病學、病理學、解剖學、代謝和生物學上都是不同的。
解剖學差異:
EOCRC 在左結腸和直腸中比 LOCRC 更常見。
家族史跟遺傳基因佔比差異:
佔了30% ,而 LOCRC 約為 15%。
病理學上差異:
EOCRC 大約 60% 的病例是微衛星(microsatellite)和染色體穩定的:「致癌基因」KRAS 和腫瘤蛋白 p53 (TP53) 突變的比率更高。
代謝差異:
EOCRC的發病率,其實更和 (例如腸道微生物叢和發炎反應的相互作用)有關,例如 ,尤其是母親懷孕時變胖太多或是兒童時期的肥胖,都可導致腸道生態系的失衡和身體發炎,從而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其他外部因素:
抽象的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教育和壓力(最重要外部因素)。具體的包括肥胖、感染、輻射、酒精、吸煙、不健康飲食(劣質食品(low-quality food)和含有添加劑(additive-laden)的食品)、身體活動、抗生素和藥物。
而 (microbiome),其他還有氧化應激壓力(oxidative stress,)發炎(inflammation)跟荷爾蒙變化(hormones)。
打個比方,當你壓力很大(暴露於外部環境因素),所以暴吃一頓充滿人工色素香料跟乳化劑的垃圾食物(內部發炎因子),就會導致身體的腸道微生物叢的生態失調,從而導致某些微生物群通過產生丁酸鹽、葉酸和生物素來開啟飲食對結直腸癌風險的影響,這些介質在「 」中起關鍵作用,而這些菌可能只是因為想要幫忙修復被發炎跟不好的食物破壞的腸道黏膜而起反應,但卻讓某些壞菌趁隙而入開啟致癌的表觀遺傳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 (定義為個體對社會心理壓力的感知)其實是導致 EOCRC 發展的 ,會讓個體以及受壓力個體的後代發生遺傳、表觀遺傳和微生物變化(所以不要給孕婦壓力啊啊啊),例如社會心理壓力會改變胃腸道腫瘤 (GIT) 中的微生物群特徵,此失衡亦會協同發炎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目前已鑑定出7到9種跟大腸直腸癌相關的菌株,其中大腸桿菌跟脆弱擬桿菌(Escherichia coli and Bacteroides fragilis)的關係我在@益生菌與他們的產地 漫畫粉專也有說明過。